1978年,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,中國所有的兵工企業都面臨“軍轉民”的重大課題。
黨委書記兼嘉陵廠廠長孫壽彭大膽提出生產摩托車的想法,摩托車當時是一個技術復雜的高檔產品,全國產量不到5萬臺,且幾乎全是軍品。
現實沒有澆滅孫壽彭的決心,不久之后,嘉陵廠成立了一個7人摩托車籌備小組,先后赴南斯拉夫、日本等國考察。
南斯拉夫工廠的合作條件苛刻,對方提出摩托車的心臟——發動機必須用他們的,中國摩托車不能進入有他們銷售點的市場,除了巨額技術轉讓費外,還要另付1.5%的技術提成費。因為兩國斷交20多年,對方甚至無知的問“中國有沒有自來水”、“中國人不是只會騎自行車嗎”。
考察團之后啟程去了日本,參觀了本田和雅馬哈的工廠,日本摩托不但質量好,而且品種繁多,經過對比最終訂購了3輛本田PA50車型。
1979年4月,嘉陵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,誓要用5個月時間造出第一臺樣車,為1979年國慶獻禮。無圖紙資料、無專用設備、80%的材料不對口,只有靠最原始的“依葫蘆畫瓢”式的測繪仿造?!坝行┚芰慵?,比如說發動機活塞,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;塑料、橡膠跟不上,職工就把自己的舊涼鞋拿來做原料?!?br />
4個月后,中國首輛民用摩托誕生。這款被命名為CJ50型的嘉陵摩托車,車重100斤,時速六七十公里,“孫壽彭非要親自試騎摩托車,結果因為過于興奮,操作失誤,摔掉了門牙?!碑斈陣鴳c,5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,引起極大轟動。
(嘉陵CJ50型,中國第一輛民用摩托車)
2.摩托之王:80年代的寶馬奔馳
如果說嘉陵CJ50型是入門級車型,那么CJ70則真正讓嘉陵名揚四海。
1980年,嘉陵開始著手摩托車批量化生產,為了盡快縮短與國際的差距,嘉陵確定了“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,再自主開發創新”的發展戰略。
于是,嘉陵選擇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——日本本田公司進行合作,首先對嘉陵自己開發的CJ50車進行技術改造,本田的技術人員通過檢測,理出了CJ50車型的140多個毛病。
在核心部件化油器和磁電機的技術上,嘉陵通過反復研究和測繪,終于掌握了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技術,通過改造,CJ50的升級版CJ70橫空出世。在80年代,誰家有輛嘉陵CJ70摩托車,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,跟現在寶馬奔馳一樣。1989年CJ70全部實現國產化,油耗數據低于進口件,成為名符其實的“節油王”。
(經典的黑色嘉陵CJ70型)
3.重慶“摩幫”:神奇的“經濟聯合體”
跨行業組織專業化大協作,是嘉陵當時另一個重大決策。
為了打開銷量,嘉陵不得不把成本3000多元一輛的摩托車定價為600元,所以在最初幾年,摩托車銷售一直是軍品補貼。
拿CJ50摩托車舉例,全車有1560個零件,僅僅加工一個彈簧,成本要10多元,全車19個彈簧成本就要100多元,如果把全車彈簧交給專業廠生產,價格會控制在40元以下。
于是,嘉陵展開了跨系統、跨行業的零部件配套工作。從最初5家發展到后來的100多家,在嘉陵的帶動下,眾多摩托車企業在重慶誕生,成就了重慶“摩幫”的美譽。大家都圍繞著“嘉陵”這個香饃饃賺錢,形成“經濟聯合體”,一些嘉陵的配套企業,資金雄厚起來后開始向整車發展,最典型的就是宗申和隆鑫。
嘉陵也迅速扭虧為盈。從1981年第一批2500輛嘉陵摩托車開始,此后長達14年時間,嘉陵產銷量一直位居行業第一。1995年嘉陵在上海成功掛牌上市,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摩托車集團。
4.神話破滅:凈利潤-2.58億元
1995年,對于嘉陵具有深刻的意義,這一年嘉陵也到達了發展的最高峰。
摩托車銷售收入達46.53億元,產銷量達110.85萬輛,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產銷量首家突破100萬輛大關的企業。
企業大了,想法就多了,之后嘉陵集團開始了對外投資和向外發展的道路,先后在海南、廣東、上海、哈爾濱和山東組建摩托車廠,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都有嘉陵集團投資或合資組建的摩托車生產企業。
另外,嘉陵集團還投資了部分零部件企業,如成都的壓鑄件、化油器等。在香港、越南、印尼和美國邁阿密也有嘉陵的銷售公司。甚至“不務正業”的在重慶、海南等地涉足房地產和酒店行業,搞起了多元化經營。
但很快問題就出現了。在那時,輝煌的國企也意味著承擔更大責任,卷入更多的紛爭。當企業做大時,國企機制就成為了一種制約,員工不思進取,企業體質繁瑣,市場反映遲鈍,產品創新不足。處于當時的歷史環境,國企想超凡脫俗,像民營企業一樣經營也是不實際的。
之后,人人都開始趴在嘉陵身上吸血,嘉陵摩托開始迅速下滑,直到2006年,嘉陵集團凈利潤已經達到-2.58億元。
5.嘉陵大敗局
落后的管理機制和龍頭企業的負擔,是嘉陵摩托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,但除了這些所謂的“國企病”之外,嘉陵在市場上的失敗還有幾個原因。
沒有創新,吊死在一顆樹上
嘉陵摩托因為創新而成功,因為守舊而沒落。
市場上許多摩托新星,最開始的確競爭不過嘉陵,但是它們走側翼市場路線。比如珠峰摩托等走中國高端摩托車路線,瀟灑木蘭等搶入女性榻板市場,小太陽等將自行車與摩托車結合,推出了電動自行車。
嘉陵在后期頂層設計有嚴重問題,固守主業,根本沒有想過向運動摩托、健身摩托和輕便摩托等多種經營方向發展,依靠一個單缸車,嘉陵賣了幾十年,一些核心技術還不是嘉陵自己的,吊死在了一棵樹上。